首页 > 行业 > > >正文

《追光的日子》: 以高考为创作背景,追逐生命里的光

2023-08-09 09:39:35 来源:光明日报


【资料图】

以高考为创作背景的影视作品多以学生及学生的家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描摹高三这一年学生家庭的特殊经历,而近日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却另辟蹊径,在铺陈多样的考生故事同时,在师生关系上作文章,将教育题材和青春题材有机融合,为观众呈现了别样的高考故事。

作品以郝楠的视角切入,以青云中学高三(14)班为叙事主体,用单元剧式结构讲述了一群性格迥异的学生在老师郝楠的带领下,克服困难、奋战高考,最终实现逆袭的故事。创作触及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青春期教育、高考复读、志愿填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多个社会热点,凭借多元的主题表达、生动的人物刻画、幽默的叙事手法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实现了文化、时代与情感的共鸣。

故事的开篇充满戏剧性。第一次亮相的郝楠留着披肩发,穿着花衬衫,穿过小巷走进台球厅,一路上各色人等纷纷向他致敬。如此特别的出场戏,成为郝楠形象反转的起点。他靠球技赢了恃强凌弱的小混混,把小混混抢来的钱还给被欺负的三个学生时,又让他们背正弦定理。一番操作之下,一位独特的老师形象呼之欲出,让观众对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带领学生找到人生方向的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品通过塑造郝楠这位教师形象,探讨“我们应该以何种教育理念面对高考”的话题。剧中的郝楠因各种原因离开教师岗位,几年后又经过努力再度应聘到青云中学,担任高三(14)班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郝楠重新认识了自我、理解了教育、更新了理念,实现了从唯分数论的备考观向成就梦想的备考观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跨越的背景下完成的。这种从教育者的观念转变来探讨教育机制更新的做法,实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赋予了作品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现实价值。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还展现了一群普通人经历失败重燃斗志的经历。郝楠进入青云中学后,遭遇了年级主任的不信任,被学生恶作剧刁难。青云中学高三(14)班的少年们也经历着高考落榜的创伤,对复读缺乏勇气的煎熬。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相互温暖、双向治愈,携手走出内心困境,揭示了“追光”不仅仅是学生的人生道路,也是老师的职业梦想。从这个角度看,《追光的日子》突破了高考题材已有的意义边界,成为写给整个青年群体的励志诗篇。

《追光的日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考生家庭的描写有一定偏差。作品里的学生家庭几乎都是不完整的:任真父母离婚,长子亡故让高远母亲心态扭曲而忽略了小儿子的存在,赵晓晓母亲去世等。创作者未能冲破电视剧惯常依赖原生家庭问题来表现命运沉浮的窠臼。这种做法虽然让角色设置和戏剧矛盾更集中,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质感。不过,瑕不掩瑜。从总体上看,《追光的日子》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在节奏的把控、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打磨上别出心裁,为影视创作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不失为一部创新之作。

关键词:

本文来源: 光明日报


上一篇: 早安安徽 | 上半年全省利用省外资金情况公布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您推荐
推荐阅读

资讯

行业

服务

人才